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经(十三经都包括哪十三经)
1、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经典,它们作为儒家最基本的典籍,其形成、结集...,以下是对"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经"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十三经都包括哪十三经
1、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经典,它们作为儒家最基本的典籍,其形成、结集和汇刻过程历来都是讲学家和撰述者所关心的。
2、各类经学著作,特别是概论性或通论型著作(如《群经概论》、《十三经概论》、《经学通论》等),都照例要在首章(或相当于首章的位置)设列“从‘六经’到‘十三经’”之类章节来特别介绍。
3、今天通常所说的儒家经典有《十三经》,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不过,从早期儒家诵法“六经”(又称“六艺”),到后期儒家言必称“十三经”,儒家经典也经历了一个逐渐结集、不断扩充和最后定型的过程。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
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十三经是指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
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佛教十三经是什么
佛教十三经: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不过,以上佛教十三经是中华书局编的合集,佛教界并没有统一认可,因为佛教宗派很多,各个宗派主修的佛经不同,所以中华书局编辑的这个合集,只是代表中华书局而已。比如藏传佛教人士就不会认可,南传佛教也不会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