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是谁写的(《自相矛盾》的作者是谁)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韩非子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以下是对"自相矛盾是谁写的"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谁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韩非子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寓言《自相矛盾》哲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无法自圆其说。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共性。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
观念和概念中的矛盾是对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的矛盾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科学的认识在于研究客观对象所固有的矛盾。
否认矛盾,就谈不到有真正科学的认识。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用对立统一观点观察一切问题,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本前提,是唯物辩证法宇宙观的根本要求之一。
自相矛盾是谁说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课后习题答案:
一、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二、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他们作者分别是谁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子。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作者左丘明。
1、自相矛盾: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2、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遮蔽,遮盖;盗:偷。
如: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