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度计算公式(电离度计算公式是什么)
电离度(α)=(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原弱电解质分子数)*100%。 1、电离度的大小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及外界条件决定。对于同一种电解质,温度越高、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在温度和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可根据...,以下是对"电离度计算公式"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电离度计算公式是什么
电离度(α)=(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原弱电解质分子数)*100%。
1、电离度的大小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及外界条件决定。对于同一种电解质,温度越高、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在温度和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可根据电离度的大小比较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电离度大的电解质相对较强。电离度常用于弱酸、弱碱的pH值计算。
2、对于弱电解质来说,用相同温度和相同浓度的电解质的电离度数据可以量度和比较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一般电离度都是在25C的值。
3、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K可以通过下式换算:
k=Cα2 ÷(1-α)
式中C是溶液的浓度。如果电解质很弱,电离度α很小,则分母1-α=1,上式可以简化为K=Cα2 ,可见,电离度随溶液的稀释而增大。这种变化规律叫做稀释定律,它不适用于强电解质;对于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稀释定律只适用于它们的一级电离。
4、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α=100%)。但是,由于离子浓度大,离子间距离小,强烈的静电作用限制离子的自由移动。再加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使正离子周围有很多负离子,在负离子的周围有很多正离子,使它们在通电时向电极方向移动的速度要比无“牵挂”的离子小。
所以实际测得的电离度并非100%。这种小于100%的电离度叫做强电解质的表观电离度。它不能真正反映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电离度的定义是什么怎么计算
电离度的定义:电离度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计算方式:电离度(α)= (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原弱电解质分子数)*100%弱电解质的电离= (分子、分母同除以阿氏常数)= (分子、分母同除以溶液体积)
电离常数又叫电离平衡常数,用Ki表示。如醋酸,碳酸和硼酸。其定义为,当弱电解质电离达到平衡时,电离的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叫做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一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与该弱电解质的浓度无关。因为弱电解质通常为弱酸或弱碱,所以在化学上,可以用Ka、Kb分别表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用HA表示弱酸,则其电离方程式为HA--H+A,则电离常数Ka=[H]*[A]/HA
电离常数K与电离度α的关系可近似的表示为K=cα2(α平方)其中c为弱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电离常数和电离度公式
电离常数和电离度公式:K(电离)=C[A+]^x·C[B-]^y/ C[AxBy]。
式中C[A+]、C[B-]、C[AB]分别表示A+、B-和AxBy在电离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以其在电离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为幂的乘积。
定义和计算
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占弱电解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称为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当温度与浓度一定时,对于不同的弱电解质,Ka或Kb越大,则α越大,溶液酸性(对于一元弱酸)或碱性(对于一元弱碱)越强。当温度一定时,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来说,浓度越小,则α越大,但溶液酸性(对于一元弱酸)或碱性(对于一元弱碱)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