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非晚什么意思(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以下是对"桑榆非晚什么意思"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路途江西南昌游览,有感而发的。
此时的王勃心境已经很平静了,对世态人情,官场之事看得很淡了。当他看到东方的太阳升起,西方的落日的光泽,散落在桑榆树端时,心情格外激动,说出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
人生思想: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思想境界的高度是珍惜,人生在世,要站在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的人生高度。人活着,不是为了过去,而是要珍惜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桑榆非晚”的心态,绝不能有悲观失望、妄自菲薄、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是什么意思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的意思是虽然人到晚年也不算晚,但青春岁月像风一样迅疾,转瞬即逝。
这句话用来醒示人们要珍惜时光,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桑榆”指人到晚年,“柠月”指青春岁月。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滕王阁序》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少有才名,出入王府,却又扫地出门,转瞬死而遇赦,这样大起大落的遭际,让他有了人生盈虚有数、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
2、怀才不遇、报国无让的悲哀。从“望长安”、“怀帝阍”的惘怅和“无路请缨”的慨叹中可以强烈感受到。
3、热爱生活、积极入世,希望投笔从戎,请缨为国的志向。
4、达观知命,穷且益坚,守志不移,不甘沉沦的精神。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什么意思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意思是:虽然人到晚年也不算晚,但青春岁月像风一样迅疾,转瞬即逝。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桑榆"指人到晚年,"柠月"指青春岁月。“风”代表转瞬即逝。整句话所要传递的思想是警醒人们珍惜时光,因为美好的青春转瞬即逝。桑榆非晚:意思指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词句注释: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这是作者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