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长什么样子(福寿田螺长什么样子)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以下是对"福寿螺长什么样子"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福寿田螺长什么样子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食用福寿螺时一定要注意彻底加热。
福寿螺长什么样子图片
福寿螺体长4~6厘米,体重25克,壳面呈淡橄榄色或黄褐色。
福寿螺,又称金宝螺、苹果螺、大瓶螺,是主扭舌目瓶螺科的软体动物。福寿螺成螺体长4~6厘米,平均体重25克,壳高4~8厘米,壳面呈淡橄榄色或黄褐色。螺壳为完整的螺旋形,呈圆锥状,具5~6个螺层和若干条细纵纹。壳顶尖,壳口圆,壳脐深宽。厣甲位于壳口,为内凹的黄褐色薄片。
栖息环境
福寿螺多集群栖息于流速平缓的沟渠、池塘、溪河等淡水水域以及水生植物丰富的水田中。该物种具有避光性,喜于夜间活动,白昼则多沉于水中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下。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30摄氏度,但在5~42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均可维持生命活动。
福寿螺虽多迎水生生活,且偏好水质良好、阴湿通气的水域环境,但由于其鳃有一部分已特化为肺囊,使之具备鳃肺结合的生理特点。因此,福寿螺有水陆两栖性,能长时间离开水体进行较远距离的活动,且对污浊的水质也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当水中溶氧量低时,福寿螺可在水下将肺吸管伸展出水或是漂浮到水面进行空气呼吸。福寿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和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
福寿螺的形态特征
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