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名言(“他人即地狱”是谁的名言)
1.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2. 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3.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以下是对"海德格尔的名言"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海德格尔的名言
1.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2. 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3.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4.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5.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6.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7.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8. 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9. 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10.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他人即地狱”是谁的名言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向死而在是谁的名言
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一句话,中文译成:向死而生。
要充分理解“向死而在",我们先从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询问(befregan)谈起。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就一直在追问: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为什么万物(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为之惊奇的哲人们各自作出一番解答,然而这些解答都隐含了这些前提:
①万物的存在具有自明性,万物不存在的"无"的状态,"无"也无需质问。
②我们无需追问万物如何存在、涌现者(physis)如何涌现。
③问题的答案隐藏在那些总是"什么"的具体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或涌现本身。
人作为“此在"本质在于去生存(Existenz),在于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某个人可以当律师,但同时也具有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而不被某个职业所规定。
其次,此在必然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与世界浑然一体,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及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共在(Mitsein)。这里的在世与共在明确反对传统认识论的主体哲学,后者分离了主体和世界——仿佛人不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而孤独地凝视这个世界,于是出现了"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观念如何符合客体"等一系列莫须有的问题。
海德格尔的名句 英语版本
Before I give up some points of view, and not to use it for another point of view, only because even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before, it is one of the stage. Think the most enduring thing is th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