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和刺史的区别(汉朝时州牧和刺史有什么区别)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以下是对"州牧和刺史的区别"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汉朝时州牧和刺史有什么区别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
3、**控制力度不同
汉朝时州牧不仅实现了对行政事务的统管,还掌握了地方***权力,实际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对地方维持微弱的控制;刺史则加强了地方控制,实现了**集权。
汉朝州牧历史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一职,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一般州牧和刺史只有一个,差别是州牧有军事权,刺史没有。
惯例应该是由地方推举,再报**审核。但是东汉末期这种制度形同虚设了,基本都成了**有权力的官员下派。
州牧和刺史有什么不同
“刺史'后演变为"州牧"
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刺史和州牧的差别是什么
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十二州加上司隶校尉部),各州均置刺史一人(司隶校尉部属首都特区性质,特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在地方上官位低于太守。
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
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
由此可见,刺史与州牧只是名称互换的问题,两者是一码事,没有同时存在刺史与州牧的时候,更没有上下级关系,刺史与州牧倒是与太守同时存在过
汉朝州刺史和州牧有什么不同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复罢置,这两个官职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国时期。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
那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和州牧,相当于现在的***。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郡下有县,县的长官叫县令,相当于现在的***。
刺史是汉朝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使得军阀割据的形成。在汉朝,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太守是一个郡的长官,就是***,比州刺史和州牧(***)小一级。郡下有县,10000户以上的县的长官叫令,10000户以下称长。县级以下是乡,乡以下是亭。
州刺史和州牧的区别:1,先是官秩,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2,州中有刺史就没有州牧,反之亦然,州刺史在本州岛晋升为州牧是很常见的;3,刺史是州的常设官,但州牧不是,所以不一定每个州刺史都能晋升为州牧;4,通常在用兵频繁的地区设置州牧,这样来看,州牧是握有比州刺史更强的军事权。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州牧的职权比州刺史强化了,但太守的职权并没有弱化,太守的地位仍然和州牧差不多——和州刺史比几乎完全相同,和州牧比大致相同,因此太守应相当于现在的***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