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法律分析:1.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2.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下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法律分析:1.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2.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并各派全权代表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派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印度共和国政府特派印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赖嘉文。双方全权代表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议定下列各条:第一条 缔约双方同意互设商务代理处:一、印度政府同意中国政府得在新德里、加尔各答、噶伦堡三地设立商务代理处。二、中国政府同意印度政府得在亚东、江孜、噶大克三地设立商务代理处。双方商务代理处享有同等地位和同等待遇。双方商务代理在执行职务时享有不受逮捕之权;商务代理本人、依靠其生活的妻子及子女享有不受检查之权。双方商务代理处并享有信使、邮袋和以密码通讯的权利及豁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
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56年10月波匈事件后,中国政府在11月1日的声明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是根本对立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文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由中国政府首倡,并得到世界人民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赞同和拥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当时中印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希望双方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妥善处理。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在协定的序言中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