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各位伙伴们好,要是你对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与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不是很明白,没关系,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下面就来解答关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开始吧!
文章目录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账户上的交易,因为自己兼任清查职权而可以隐瞒,但追加的保证金却是无法隐藏的。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已买进了3万份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债券。
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价收盘降到17885点,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万余份合约;其日本**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部位亦已达26000份合约。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扩展资料:
巴林银行倒闭的相关情况:
1、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2、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
3、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对马克的汇率跌至历史***水平。巴林银行事件对于欧美金融业的隐性影响不可估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林银行倒闭
结合RAROC理论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因为巴林银行的其他经营没有问题,只因为一个交易员尼克里森在一种金融衍生业务上的冒险和隐瞒而导致银行巨亏。所以这个事件在严格内控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事件回顾: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破产了,这本来是一家经营优异的银行,事件震惊了世界。但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事情,始作俑者只是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尼克·李森1989年进入巴林银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成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当时衍生业务交易员有时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情况,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帐户,用以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
中国银行应该从巴林银行倒闭实践中吸取什么教训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致使银行的资产在一夜之间亏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证券市场的不够完善,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致使银行不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投资市场的信息。从侧面反应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虽然实现了国际化,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但还要一安全性为首要的原则。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和获取收益是各大银行追求的目标,至于中国银行应该从巴林银行倒闭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我觉得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我国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可以说比较的严吧,所以说像巴林银行那样的事情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出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中国银行作为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不会出现的。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主要的成因是什么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主要的成因是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内部人,流程,系统的失误或缺陷,以及外部事件引发的损失。
在巴林银行案中,银行内部管理流程有严重缺陷,允许前台业务人员同时担任后台风控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前台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从容隐瞒交易损失,而银行总部竟然不察。
最终,这样的操作风险引发市场风险,进而引发巴林银行的信用风险,终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