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春节的风俗有哪些(江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江苏过年的风俗有送灶、打更、压岁盘、喜神方、***经。 1、南京:送灶 每逢春节之前,老南京市民都要送灶,***或做官的,是在阴历二十三送,老百姓就是阴历二十四送,这就是所谓的君三民四。送完之后,家家户户还...,以下是对"江苏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江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江苏过年的风俗有送灶、打更、压岁盘、喜神方、***经。
1、南京:送灶
每逢春节之前,老南京市民都要送灶,***或做官的,是在阴历二十三送,老百姓就是阴历二十四送,这就是所谓的君三民四。送完之后,家家户户还要再请灶王爷,也就是把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烟囱上,到了除夕晚上把画翻过来,表示再请一次灶王爷。南京人认为,灶王爷上西天,帮着人民做好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2、徐州:打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徐州各村镇都要设专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还要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意在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而在徐州城里,则由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句。
3、常州:压岁盘
与现代人习惯年初给压岁钱不同,旧时的常州人,“压岁”是从大年夜开始的。大年夜睡前,家里的老人会给小辈一个“压岁盘”,盘子里装着瓜子、长生果、糖和压岁钱。小辈要把压岁盘放在枕边,年初一早上醒来以后抓来吃。
4、苏州:喜神方
如果苏州人想在大年初一这天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里去***香,需历经十庙乃止,称为“***十庙香”。苏州人在吃年夜饭时,喜欢在饭内放几个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泡茶时要置入两三枚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总结下来就一个词“恭喜发财”。
5、南通:***经、掸尘
南通人一般要在过年时祭祖,并称之为“***经”。供桌上要摆鱼、肉、蛋和豆腐四样供品,外加一碗满满凸凸的大米饭,还要放酒杯和筷儿。另外,南通人民在过年之前还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称为“掸尘”,既是流传很广的古老风俗,又是值得提倡的良好卫生习惯。
江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1、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3、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4、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5、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永不见。”
6、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年俗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江苏镇江过年的风俗
正月初一,镇江人习惯早餐时吃红枣茶和煮汤圆,即取“早发”“元通”的意思。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制而成,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菜肉,等等。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饭,取“隔年陈”之意。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果品,同时讨些吉祥口彩,如糖果寓意“甜甜蜜蜜”,橘子为“走局”,红枣为“早生贵子”,花生为“长生果”等。
从除夕夜开始,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万象更新新年始。鞭炮,又有“高升”的意思。这两年,人们对烟花爆竹是否该禁放,一直争议不休。不过作为传统的民俗,烟花爆竹早已和年的意蕴密不可分,能够点染出浓浓年味。不过,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是不能忽视的。在小时候,我记得有一种叫“九条龙”的烟花,点燃后直蹿上天空,四处乱飞,很是危险。
此外,很多人家还会请人写或是买上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